三國志12,三國志11,三國志online,熱血三國志,三國志10,三國志曹操傳,三國志9,三國志大戰,三國志英傑傳,三國志8

 



《三國志》是由西晉陳壽所著,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,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「前四史」之一。
陳壽曾任職於蜀漢,蜀漢滅亡之後,被徵入洛陽,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。《三國志》在此之前已有草稿,當時魏、吳兩國先已有史,如王沈的《魏書》、魚豢的《魏略》、韋昭的《吳書》,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,蜀國無史,故自行採集,僅得十五卷。而最終成書,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,因此《三國志》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。三國志最早以《魏志》、《蜀志》、《吳志》三書單獨流傳,直到北宋咸平六年(1003年)三書已合為一書。
目錄  [隱藏] 
1 概要
1.1 歷史跨度
1.2 政治立場
1.3 體例特點
1.4 裴松之作注
1.5 三國志集解
1.6 後人補充的志表
2 內容
2.1 魏書
2.2 蜀書
2.3 吳書
3 評價
3.1 正議
3.2 批評
3.3 爭議
4 對後世的影響
4.1 三國演義
5 參考文獻
6 外部連結
7 參見
概要[編輯]

歷史跨度[編輯]
《三國志》記述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發生後開始,直到西晉統一三國為止,也就是從漢靈帝中平元年(184年),到晉武帝太康元年(280年)九十多年的歷史。全書原共分為四部分,六十六卷:《魏志》三十卷,《蜀志》十五卷,《吳志》二十卷,敘錄一卷,後來敘錄一卷缺失[1]。原是各自為書,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,改稱《三國志》。
政治立場[編輯]
陳壽為晉代官員,故而尊被迫禪讓給晉的曹魏為正統。
《魏志》中對魏國皇帝各立了本紀,且還為生前無帝號的曹操寫了本紀。而魏國稱王、稱帝、治喪等相關的文告皆闕,僅引用一篇較短的《漢獻帝禪讓策文》,其他的只能見於裴注。
而相反稱帝了的劉備,則立篇名為《先主傳》,不直稱名諱,死時則使用與「崩」字同等地位的「殂」字。[2]而劉備稱王、稱帝、治喪等相關的文告皆詳細記載,可能與故國情愫有關。蜀漢第二任皇帝劉禪,則稱《後主傳》。
《吳志》中則稱呼吳國皇帝的名諱,如《孫權傳》、《孫亮孫休孫皓傳》,而現今則稱《吳主傳》、《三嗣主傳》則是後人所改的。孫權宣佈稱帝,《吳主傳》中僅有「南郊即皇帝位」的文句,其登壇告天的文書,傳中也沒有著錄,只出現在裴注之中。
同時為了尊重晉朝統治者,書中並未為被晉武帝司馬炎追諡為帝的祖父司馬懿、伯父司馬師、父親司馬昭立傳記。此外,作者還略去了由於被曹操加上重大罪名而處死的知名人物孔融。
體例特點[編輯]
《三國志》雖然被後世稱為「志」,但是其實全書完全是按人物排列的本紀和列傳,沒有任何如地理、經濟、典章制度等的志書或表的內容。
裴松之作注[編輯]
主條目:三國志注


中華書局2006裴松之注版三國志
東漢以來,受經學簡化風氣的影響,史學領域中也出現了崇尚簡約的潮流。在這個背景下,產生了內容簡略的《三國志》。陳壽治學嚴謹,收集來的材料凡是覺得可疑的,寧肯不用。陳壽死後百餘年,三國史料大量出現。《三國志》內容精潔,三書很少重複,然南朝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,故詔令裴松之作注。[3]松之收集各家史料,「繪事以眾色成文,蜜蜂以兼採為味」,彌補《三國志》記載之不足,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將其所用方法,分析為六類:「一是引諸家之論,以辯是非;二是參諸家之說,以核偽異;三是傳所有之事,詳其委曲;四是傳所無之事,補其闕佚;五是傳所有之人,詳其生平;六是傳所無之人,附以同類。」
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,可考者多達二百四十餘種,較《三國志》原書多出三倍。馬念祖編《水經注等八種古籍引用書目彙編》認爲,裴注引書二百零三種。雖然一直有學者認為注文從真實性、分析水平上並未超過正文,但是裴注無疑為後世三國研究保留了大量的歷史資料。宋文帝當時驚歎為「不朽」之業,後代學者如北宋司馬光在五百多年後編寫《資治通鑑》時,所描寫《赤壁之戰》就是綜合陳壽《三國志》中各有關人物傳記和裴注所引的史料編撰而成。
三國志集解[編輯]
近人盧弼彙集歷代學者對《三國志》正文和裴注所作的註釋、版本校勘和考證,並將盧本人的註釋和按語統一編纂為《三國志集解》。
後人補充的志表[編輯]
補志方面:
姚振宗《三國藝文志》及侯康《補三國藝文志》。
洪飴孫《三國職官表》。
洪亮吉《三國疆域志》、《補三國疆域志補注》。後有吳增僅《三國郡縣表附考証》、楊守敬《三國郡縣表補正》、金兆豐《校補三國疆域志》。
王欣夫《補三國兵志》。
陶元珍《三國食貨志》。
補表方面:
謝鍾英《三國疆域表》、《三國疆域表疑》。
周嘉猷《三國紀年表》。
謝鍾英《三國大事表》,張守常《謝鍾英〈三國大事表〉補正》。
萬斯同《歷代史表》中有《三國大事年表》、《三國漢季方鎮年表》、《三國諸王世表》、《魏國將相大臣年表》、《魏將相大臣年表》、《魏方鎮年表》、《漢將相大臣年表》、《吳將相大臣年表》。
黃大華《三國志三公宰輔年表》。
周明泰《三國志世系表》,陶元珍著《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偽》。
內容[編輯]

魏書[編輯]
武帝紀 - 曹操
文帝紀 - 曹丕
明帝紀 - 曹叡
三少帝紀 - 曹芳・曹髦・曹奐
后妃傳 - 武宣卞皇后・文昭甄皇后・文德郭皇后・明悼毛皇后・明元郭皇后
董二袁劉傳 - 董卓・李傕・郭汜・袁紹・袁術・劉表
呂布臧洪傳 - 呂布・張邈・臧洪
二公孫陶四張傳 - 公孫瓚・陶謙・張楊・公孫度・張燕・張綉・張魯
諸夏侯曹傳 - 夏侯惇・夏侯淵・曹仁・曹洪・曹休・曹真・曹爽・夏侯尚・夏侯玄
荀彧荀攸賈詡傳 - 荀彧・荀攸・賈詡
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- 袁渙・張範・張承・涼茂・國淵・田疇・王脩・邴原・管寧
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- 崔琰・毛玠・徐奕・何夔・邢顒・鮑勛・司馬芝
鍾繇華歆王朗傳 - 鍾繇・華歆・王朗
程郭董劉蔣劉傳 - 程昱・郭嘉・董昭・劉曄・蔣濟・劉放
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- 劉馥・司馬朗・梁習・張既・溫恢・賈逵
任蘇杜鄭倉傳 - 任峻・蘇則・杜畿・鄭渾・倉慈
張樂于張徐傳 - 張遼・樂進・于禁・張郃・徐晃・朱靈
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- 李典・李通・臧覇・孫觀・文聘・呂虔・許褚・典韋・龐德・龐淯・閻溫
任城陳蕭王傳 - 曹彰・曹植・曹熊
武文世王公傳 - 曹昂・曹鑠・曹沖・曹據・曹宇・曹林・曹袞・曹玹・曹峻・曹矩・曹幹・曹上・曹彪・曹勤・曹乘・曹整・曹京・曹均・曹棘・曹徽・曹茂・曹協・曹蕤・曹鑑・曹霖・曹禮・曹邕・曹貢・曹儼
王衛二劉傅傳 - 王粲・衛覬・劉廙・劉劭・傅嘏
桓二陳徐衛盧傳 - 桓階・陳羣・陳矯・徐宣・衛臻・盧毓
和常楊杜趙裴傳 - 和洽・常林・楊俊・杜襲・趙儼・裴潛
韓崔高孫王傳 - 韓暨・崔林・高柔・孫禮・王觀
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- 辛毗・楊阜・高堂隆
滿田牽郭傳 - 滿寵・田豫・牽招・郭淮
徐胡二王傳 - 徐邈・胡質・王昶・王基
王毌丘諸葛鄧鍾傳 - 王淩・毌丘儉・諸葛誕・文欽・唐咨・鄧艾・鍾會
方技傳 - 華佗・杜夔・朱建平・周宣・管輅
烏丸鮮卑東夷傳 - 烏丸・鮮卑・夫餘・高句麗・東沃沮・挹婁・濊・韓・倭
蜀書[編輯]
劉二牧傳 - 劉焉・劉璋
先主傳 - 劉備
後主傳 - 劉禪
二主妃子傳 - 先主甘皇后、先主穆皇后、後主敬哀皇后、後主張皇后、先主子永、先主子理、後主太子璿
諸葛亮傳 - 諸葛亮
關張馬黃趙傳 - 關羽・張飛・馬超・黃忠・趙雲
龐統法正傳 - 龐統・法正
許麋孫簡伊秦傳 - 許靖・麋竺・孫乾・簡雍・伊籍・秦宓
董劉馬陳董呂傳 - 董和・劉巴・馬良・陳震・董允・呂乂
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- 劉封・彭羕・廖立・李嚴・劉琰・魏延・楊儀
霍王向張楊費傳 - 霍峻・王連・向朗・張裔・楊洪・費詩
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- 杜微・周羣・杜瓊・許慈・孟光・來敏・尹默・李譔・譙周・郤正
黃李呂馬王張傳 - 黃權・李恢・呂凱・馬忠・王平・張嶷
蔣琬費禕姜維傳 - 蔣琬・費禕・姜維
鄧張宗楊傳 - 鄧芝・張翼・宗預・楊戲
吳書[編輯]
孫破虜討逆傳 - 孫堅・孫策
吳主傳 - 孫權
三嗣主傳 - 孫亮・孫休・孫皓
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- 劉繇・太史慈・士燮
妃嬪傳 - 吳夫人、謝夫人、徐夫人、步夫人(皇后步練師)、王夫人(大懿王皇后)、王夫人(敬懷王皇后)、潘夫人(潘皇后)、全夫人(全皇后)、朱夫人(朱皇后)、何姬(昭獻何皇后)、滕夫人(滕皇后)
宗室傳 - 孫靜・孫賁・孫輔・孫翊・孫匡・孫韶・孫桓
張顧諸葛步傳 - 張昭・顧雍・諸葛瑾・步騭
張嚴程闞薛傳 - 張紘・嚴畯・程秉・闞澤・薛綜
周瑜魯肅呂蒙傳 - 周瑜・魯肅・呂蒙
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 - 程普・黃蓋・韓當・蔣欽・周泰・陳武・董襲・甘寧・凌統・徐盛・潘璋・丁奉
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 - 朱治・朱然・呂範・朱桓
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- 虞翻・陸績・張溫・駱統・陸瑁・吾粲・朱據
陸遜傳 - 陸遜・陸抗
吳主五子傳 - 孫登・孫慮・孫和・孫霸・孫奮
賀全呂周鍾離傳 - 賀齊・全琮・呂岱・周魴・鍾離牧
潘濬陸凱傳 - 潘濬・陸凱
是儀胡綜傳 - 是儀・胡綜
吳範劉惇趙達傳 - 吳範・劉惇・趙達
諸葛滕二孫濮陽傳 - 諸葛恪・滕胤・孫峻・孫綝・濮陽興
王樓賀韋華傳 - 王蕃・樓玄・賀邵・韋昭・華覈
評價[編輯]

正議[編輯]
陳壽著《三國志》一書,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,《三國志》在當時是私人撰述,陳壽死後,尚書郎范頵上表說:「陳壽作《三國志》,辭多勸誡,朋乎得失,有益風化,雖文艷不若相如,而質直過之,願垂采錄。」
批評[編輯]
內容方面,《三國志》沒有撰述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,是個缺失。唐朝房玄齡撰寫的《晉書·陳壽傳》,承認陳壽「善敘事,有良史之才」,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。說「丁儀、丁廙有盛名於魏,壽謂其子曰:可覓千斛米見與,當為尊公作佳傳。丁不與之,竟不為立傳。壽父為馬謖參軍,謖為諸葛亮所誅,壽父亦坐被髡,諸葛瞻又輕壽。壽為亮立傳,謂亮將略非長,無應敵之才;言瞻惟工書,名過其實。議者以此少之。」至於《三國志》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、粉飾,則屬事實,備受批評。
史實方面,《三國志》因當時政治條件、陳壽個人私仇以及其所參考的材料等方面原因,在部分史實方面記載有曲筆,部分人物記載有嚴重的背離。魏書部分所主要參考王沈所著《魏書》,《史通·直書》批評《三國志》和《魏書》對於司馬家族對諸葛亮的作戰不利閉口不言,有失史家之風範[4]。清朝國學大家錢大昕為何晏辯誣,批評《三國志》記錄不實,指出陳壽這幫人因為何晏與司馬懿有過節,所以給寫的傳記多有污衊之詞[5]。
宋代唐庚則批評《三國志》以「蜀」稱呼劉備、劉禪的政權,認為終此政權,自己從未使用過「蜀」字,而陳壽為了顯示魏晉的正統,故意使用蜀而不用其正式國號「漢」,是前所未聞的史家不書國號的怪例。並認為作者用意如此,則其書中褒貶也不可信。[6]唐庚還記載王安石稱:「三國可喜事甚多,悉為陳壽所壞。」並勸歐陽修重修三國史。[7]
爭議[編輯]
《三國志·卷二十·魏書二十·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》載有「曹沖稱象」的故事,何焯認為孫權在建安十五年(210年)才派步騭出任交州刺史,士燮兄弟等人奉承東吳,只有在此之後才能獲得亞洲象,但曹沖早已在建安十三年(208年)之前死去,所以曹沖稱象之事不真,而置船刻水的稱量方法可能早已有之。[8]邵晉涵則指出《符子》中就記載了燕昭王命令水官用類似的方法稱量大豬[9]。
陳寅恪認為曹沖稱象的故事出於印度佛典,他指出地處中原的曹魏境內無象,所以不得不與孫權進獻之事混為一談,這是比較民俗文學的通例;而稱象的故事多見於漢譯佛典,如北魏吉迦夜共曇所譯佛經《雜寶藏經·卷一·棄老國緣》中就有類似的故事,雖然《雜寶藏經》為北魏時所譯,比西晉初年成書的《三國志》要晚,但《雜寶藏經》中所的很多內容見於漢譯佛經之中,這個稱象的故事可能也是取材於早譯出的佛經,或者是佛經雖然翻譯完成,但書籍已經亡逸,無法考證,又或者是佛經沒有被翻譯,但是故事靠著口述流傳到中國,被附會為曹沖的經歷[10]。季羨林也認為曹沖稱象的故事源自印度佛經《雜寶藏經》,「它也許在後漢時代就從口頭上流傳到中國來了」[11]。
不過這一質疑主要依據是清代、近代較片面的自然地理、生物學常識,就直接質疑成書與事件相距僅幾十年的《三國志》正文的記載。現代歷史地理學、生物學研究並不支持陳寅恪等人的這一理論。歷史地理學者曾經總結過大量正史中出現野象的記載,南北朝時今安徽、湖南、江蘇,直至北宋時今湖北等地都出現過野象闖入被獵殺的記載。[12]現代自然科學研究則說明亞洲象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80年的活動北界在秦嶺淮河一帶,公元580年至1050年間的北界仍在杭州灣、錢塘江,即使晚到1450年其活動北界仍可以包括福建省內的武夷山。[13]孫權200年接掌江東時就被朝廷封為會稽太守,東漢會稽郡轄境南括今天福建省三明市、漳州市、龍岩市、南平市等地區,[14]遠在亞洲象活動北界(秦嶺淮河)以南。
吳金華指出《藝文類聚》卷九十五引《江表傳》也記載了曹沖稱象的故事,其記載中有「鄧王沖尚幼」,與本傳「生五六歲」契合,可知此事發生於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間,當時孫權剛開始統治,獻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,何焯所認為的巨象一定來自交州、必須是士燮奉承後才可獲得巨象的觀點未必可靠[15]。彭華也指出陳寅恪的論點大有問題,按照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表明大致在劉宋之前,長江以北尚有野象棲居,之後才限於江南,三國時期的吳國境內有象且由孫權進獻給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。彭華還指出曹沖稱象的方法可能在古代早已有了,邵晉涵所引用《符子》的內容見於《初學記》和《太平御覽》,細節雖不可深究,但也不可輕率否認,因為故事非常符合燕昭王「好神仙」的特點;故事合乎燕昭王時期燕國強大國勢的背景;成書於東周時期的《考工記·輪人》已經反映在當時已經知道運用浮力檢測木材的質量是否均勻,那麼稱象的故事與中國的科技史相吻合;《符子》的作者符朗為東晉人,早於《雜寶藏經》的譯者吉迦夜共曇。綜合來說稱象的故事確實有可能發生於戰國時期的燕國,或者說《符子》的內容有所依照,並非空穴來風[16]。
對後世的影響[編輯]

《三國志·魏書·烏丸鮮卑東夷傳》引用王沈《魏書》和魚豢《魏略》的資料,記載由中國前往日本這個「帶方東南大海之中,依山島為國邑」的國家。全文總字數不過兩千字,卻是現存對於古代日本的情況最早的紀錄,是研究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。
三國演義[編輯]
元人羅貫中在民間傳說、話本、戲曲的基礎上,依據陳壽《三國志》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,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,寫成影響巨大的小說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,又名《三國演義》。《三國演義》中的歷史事作和人物,大都是真實的。但其中也有不少內容和情節來自諸多傳奇、戲曲、民間說法,也就是所謂的「七實三虛」。但《三國演義》對民間的影響高於《三國志》。
由於陳壽編著的時間距三國很近,《三國志》被認為是比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寂寞寶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